京剧中的丑角演员又称为小花脸。丑行的化妆虽与大花脸有点相象,可是他的表演风格却完全不同,有点像夸张的漫画。丑角的出场常会带来满堂的笑声。
丑分文丑和武丑两类。武丑扮演的经常是一些机警风趣、武艺高超的人物,象绿林好汉、侠盗小偷等等。文丑经常扮演、狱卒、酒保、更夫、老兵等。不管文丑或武丑,虽有文武善恶、身份高低之分,在剧中都是幽默、滑稽的喜剧人物,也并不都是反派。
京剧的行当是经过长期的提炼和规范,突出人物的内在特征,把人物的内在特征加以外化而形成的,是京剧与其他戏剧形式不同的重要特征。
相关推荐
龙岩杂戏,也称“铙鼓杂戏”“龙岩杂戏”,是山西省、河南省的地方传统戏剧,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。 龙岩杂戏起源于唐代,盛行于宋元明清,是集唱、念、做、打、舞、杂技、歌舞于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。其唱腔音乐体制为吟诵体,以吟为主,间以散文念白。诗的朗诵,叫做“云”。每云一句,中间夹一声锣,云完一段,敲一阵锣鼓。 龙岩杂戏的剧目以历史故事、神话传说、民间故事为主,内容丰富多彩,语言通俗易懂...
马连良先生(1901-1966),字温如,世居北京,持奉清真教。在他九岁那年(1909)入喜连成科班学艺,公元2009年正是他开始从事京剧表演艺术的一百周年。由马先生的晚辈家属们发起、筹划出版舞台生涯画册,并重新整理发行马先生在1949年以前所录制的老唱片,制成CD光碟,来纪念这位蜚声海内外的杰出的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,这实在是值得额手称庆的一件大好事。 马先生坐科之初,先从茹莱卿习武生...
前些时候,马连良的两位王和霖、王金璐同志在《北京日报》“广场”版发表了一篇《浅谈马派》,文章虽短,写得却很全面,对马派的特点和优点分析得也很准确。文中提到马连良幼工扎实,能文能武,这一点很重要。因为从三十年代“马派”正式形成以来,一般观众总有一个错觉,认为马连良是以潇洒飘逸的台风和妩媚灵巧的唱念擅场的,因此戏路多以做工戏和衰派戏为主,而“武”戏则非所长。其实并非如此。在马连良的一生中...
青衣扮演的多是命运悲苦的女性角色,但有时也扮演稳重、端庄的富贵女子。 青衣又叫正旦,因为所扮演的女子有一类经常穿青色女衫而得名青衣。青衣经常饰演贫穷、凄苦又善良、稳重的女子,比如被丈夫抛弃的秦香莲、受屈含冤的苏三、流落他乡的韩玉娘等。久而久之,人们就习惯把青衣和悲剧联系起来。其实,青衣也可以扮演成熟、稳重的富家女子,甚至还可以扮演皇妃、公主,比如《二进宫》中的皇妃李艳妃...
京剧作为最具影响力的剧种,在二百余年的发展史上产生过大批优秀的艺术家,而每一位艺术家都曾有过学戏的阶段,大多数人也都在京剧社班中坐科学习的经历。如富连成社就曾培养了近七百名演员,下面就是盘点京剧二百年发展史上的著名科班与相关学校。 1斌庆社 1917年,“俞派”武生俞振庭与果湘林合作成立斌庆社,它位于宣武区和平门外大百顺胡同西口路南30号(今40号)。科班的学生以“斌”、“庆”...
铜锤花脸中最具代表性的角色是徐延昭,他在唱戏时常抱着铜锤,所以就把这一行当称为铜锤花脸。 铜锤花脸的名称来源于徐延昭这个角色。徐延昭是明代故事戏《龙凤阁》中的年迈老臣,他手中抱着一柄可以上打昏君、下打谗臣的铜锤,在剧中有高难度的大段唱腔,是唱工花脸的代表角色,所以人们就把善于演唱的花脸角色叫做铜锤花脸了。 铜锤花脸也就是唱工花脸,扮演的多是朝中重臣,如包公、姚期等①,这类人物一般端庄稳重...
铁片大鼓又名乐亭大鼓,是天津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王佩臣先生所创立,它源于初年在河北方向流传的部分小调,如通俗调、京东调、乐亭调等。20年代王佩臣随父在河北方向作艺,30年代初进入天津为了适应观众的欣赏习惯,将曲调进一步规范,由于她用铁梨花点击板,形成自己的风格,所以定名为“铁片大鼓”。 铁片大鼓的唱腔主要从河北民歌《妓女告状》衍变发展而来...
我第一次演李二嫂是17岁1954年《李二嫂改嫁》参加华东六省一市汇演,包揽了所有奖项1957年李二嫂走上了银幕5004年《李二嫂改嫁》又获得中国戏曲现代戏突出贡献奖。 17岁变成了“寡妇” 在郎咸芬布置朴素简洁的家中,年近70的她穿着一件红色的毛衫,显出却说 老人少有的精神劲儿京剧艺术。郎咸芬他不知道们,确实不可能 离开了舞台,但她依然钟情于吕剧,仍坚持练功,对徒弟进行辅导京剧艺术。...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