京剧主要的伴奏乐器有京胡、京二胡、月琴、鼓板等。
京剧伴奏乐器分为管弦乐和打击乐两类。管弦乐主要有京胡、京二胡、月琴、弦子、笛子、笙、唢呐、海笛子等。打击乐主要有鼓板(包括单皮鼓和檀板)、堂鼓、大锣、铙钹、小锣、云锣、梆子等,主要用于伴奏剧中的武打段落。
相关推荐
京剧演员通过对生活中哭泣场面进行总结,经过艺术加工后形成了京剧哭的艺术。 京剧中的女性角色更容易多愁善感,所以旦角的哭戏也是最多的。她们多用“喂呀呀”的念白表现哭泣的声音。生行哭的情节很少,就算他们哭起来,也没有“喂呀呀”的念白,而是用一种拉长语调的哭腔来表现哭的声音。所以,京剧界有“正生不哭,正旦不笑”的说法。 有时为了让悲伤情绪得到充分渲染,演员还会在念白和唱腔里加上带旋律伴奏的哭声...
京剧演员使用打背供的方法表现要说的心里话。 京剧演出中,人物的心理活动是推动剧情的关键。所以,人物的心里话就必须告知观众,才能把剧情交代明白,可心里话又不能让同台的其他人物听到。所以京剧演员就用打背供的方法向观众暗表心事。打背供类似于影视剧里的旁白。表演时,演员用衣袖或手掌从侧面遮住脸部,表示隔断了同舞台上其他演员的联系,然后叫一声“哎呀且住”,表示下面的话是自己的心理独白,只有观众才能听见。...
京剧演员用瞪眼、怒吼等方式表现发怒。 京剧中表现人物生气、愤怒时,首先是呵气,然后是眼神的运用。我们会看到剧中的人物生气时,多半会二目圆睁,眼珠随着锣鼓点儿的节奏转动。气到极至时手、头甚至于全身都会剧烈颤抖。手的抖动有单手抖动,也有双手轮换着抖动的。有时,还会用上各种道具,如掏翎子、晃纱帽翅等。当张飞、李逵等性格爽直的人物生气时,还会运用搓手、跺脚、喊“哇呀呀……”...
京剧为什么被称为国粹?因为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。 京剧艺术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。中国戏曲文化源远流长,从两千年前的汉代乐舞,到唐代的梨园百戏,再到宋代的南剧,明清的昆曲,都为京剧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养分。京剧形成的过程,也是京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海纳百川的过程。京剧不仅继承了古代戏曲的精髓,还在徽剧的基础上融合了秦腔、汉剧等众多古老剧种的艺术因素和特点。因此,京剧虽然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...
龙套就是京剧舞台上的群众演员。 龙套又叫跑龙套的,指的是在京剧中扮演衙役、士兵、宫女、太监等角色的群众演员。龙套一般四人一组,也称一堂,通过随主演跑出各种队形来表现剧中地点、气氛、环境的变化;但在更多情况下,龙套很少有动作,甚至整场戏都站在主演后面一动不动。所以在生活中,人们常用跑龙套来比喻在别人手下做无关紧要的事。其实,京剧中的龙套看似无所作为,但他们也是不可缺少的演员。龙套具有写意象征的特点...
长得最丑的旦角行当是彩旦和彩婆。 彩旦和彩婆扮演的虽是女子,但她们的扮相却滑稽丑怪,演的多是滑稽诙谐或阴狠刁蛮的妇人。彩旦扮演的是年轻女子,比如《凤还巢》中的傻大姐程雪雁、《十三妹》中的赛西施。彩婆扮演的则是或风趣善良、或滑稽恶毒的老年妇女,比如《拾玉镯》里热心牵线做媒的刘妈妈、《孔雀东南飞》里狠毒的恶婆婆。为了增添喜剧效果,舞台上彩旦和彩婆的角色常由男性丑角演员扮演。 ...
京剧中的老年妇人由老旦扮演。 老旦可以扮演上至皇后下至平民百姓以及尼姑、道姑等多种老年女性人物。表演注重突出老年人的特点,为了表现人物身体的衰迈,会有弯腰捶背,走路踉跄的动作。老旦的唱腔综合了青衣和老生的特点,嗓音洪亮醇厚。老旦的装扮朴素端庄,面部化装时不敷脂粉,只略微勾画一下眉眼。 佘太君是京剧故事里有名的老年女英雄,她在丈夫、儿子相继去世后,带领女儿、儿媳、孙子、重孙上阵杀敌...
京剧中的水袖有什么作用?水袖具有美化舞台表演的作用。 水袖就是缝在戏装袖口上的一段白绸,因为舞动起来好似波翻浪滚,所以叫做水袖。水袖的作用很多,比如在躬身行礼的时候,一只手横着扯起另外一只水袖,表示很有礼貌;用一只手扯起另一只水袖遮住脸可以表示害羞;用水袖轻轻地虚拭脸颊则表示哭泣。演员还可以用水袖做出抖袖、翻袖、掷袖、抛袖、绕袖等大段的富有舞蹈性的动作,用来表达人物感情的强烈波动。 ...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