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平歌词曾流行于北京、天津等地。据说是在“发四喜”的喜歌儿腔调基础上发展形成。演唱者手持“玉子板”两方,边歌边敲,并辅以表演动作。过去多为相声演员兼演,王兆麟、吉评三等较著名。
太平歌词曲目有《劝人方》、《小上寿》、《十女夸夫》等。
相关推荐
京剧中的黑脸一般用于表示刚正耿直的性格,所以铁面无私的包公就画黑脸了。 包公名叫包拯,老百姓习惯叫他“包青天”。京剧中的包拯铁面无私、刚正不阿,不仅廉洁奉公,而且敢于冒犯皇亲国戚,就连阴间的判官也因贪赃枉法被他铡死。在包公的脸谱上还绘有一个白色的月牙,表示包拯可以在阴阳两界主持正义。 黑色的脸谱还可以表示肤色,所以包公的黑脸也和他“包黑子”的外号有关。此外,黑脸还带有勇猛的意思...
京剧主要的伴奏乐器有京胡、京二胡、月琴、鼓板等。 京剧伴奏乐器分为管弦乐和打击乐两类。管弦乐主要有京胡、京二胡、月琴、弦子、笛子、笙、唢呐、海笛子等。打击乐主要有鼓板(包括单皮鼓和檀板)、堂鼓、大锣、铙钹、小锣、云锣、梆子等,主要用于伴奏剧中的武打段落...
京剧演员通过肢体动作和马鞭的配合表现骑马的状态。 由于受到舞台的限制,京剧中用马鞭代表了马匹。马鞭的颜色可以代表马匹的颜色,比如白马鞭代表白龙马,黑马鞭代表乌骓马,黄马鞭代表黄骠马。演员通过马鞭的挥动和身体的起伏、翻腾,形象地表现出马匹的飞奔腾跃和人物在马背上的颠簸。这是中国戏曲独有的一种虚拟化表现手法。 《三国演义》中的大将赵云骑着白龙战马,手使点银长枪,在长坂坡的曹营中七进七出...
京剧中的笑是对生活中的笑加以艺术化,并适当夸张来表现的。 京剧舞台上的笑可分为微笑、大笑、狂笑、假笑、冷笑、阴笑、奸笑、苦笑、傻笑、惨笑等数十种,不同行当的人物笑起来又各有不同。 京剧中的青衣一般不笑,如果扮相端庄的女子像男子那样“哈哈哈”大笑,则大多是疯子或者傻子,比如《宇宙锋》中装疯的赵艳容、《春草闯堂》中的傻丫头,都是如此。 生行人物的笑则洒脱很多。比如雄壮的将军笑起来显得趾高气昂...
京剧演员通过对生活中哭泣场面进行总结,经过艺术加工后形成了京剧哭的艺术。 京剧中的女性角色更容易多愁善感,所以旦角的哭戏也是最多的。她们多用“喂呀呀”的念白表现哭泣的声音。生行哭的情节很少,就算他们哭起来,也没有“喂呀呀”的念白,而是用一种拉长语调的哭腔来表现哭的声音。所以,京剧界有“正生不哭,正旦不笑”的说法。 有时为了让悲伤情绪得到充分渲染,演员还会在念白和唱腔里加上带旋律伴奏的哭声...
京剧演员使用打背供的方法表现要说的心里话。 京剧演出中,人物的心理活动是推动剧情的关键。所以,人物的心里话就必须告知观众,才能把剧情交代明白,可心里话又不能让同台的其他人物听到。所以京剧演员就用打背供的方法向观众暗表心事。打背供类似于影视剧里的旁白。表演时,演员用衣袖或手掌从侧面遮住脸部,表示隔断了同舞台上其他演员的联系,然后叫一声“哎呀且住”,表示下面的话是自己的心理独白,只有观众才能听见。...
京剧演员用瞪眼、怒吼等方式表现发怒。 京剧中表现人物生气、愤怒时,首先是呵气,然后是眼神的运用。我们会看到剧中的人物生气时,多半会二目圆睁,眼珠随着锣鼓点儿的节奏转动。气到极至时手、头甚至于全身都会剧烈颤抖。手的抖动有单手抖动,也有双手轮换着抖动的。有时,还会用上各种道具,如掏翎子、晃纱帽翅等。当张飞、李逵等性格爽直的人物生气时,还会运用搓手、跺脚、喊“哇呀呀……”...
京剧为什么被称为国粹?因为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。 京剧艺术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。中国戏曲文化源远流长,从两千年前的汉代乐舞,到唐代的梨园百戏,再到宋代的南剧,明清的昆曲,都为京剧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养分。京剧形成的过程,也是京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海纳百川的过程。京剧不仅继承了古代戏曲的精髓,还在徽剧的基础上融合了秦腔、汉剧等众多古老剧种的艺术因素和特点。因此,京剧虽然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...
友情链接